大龍鳳博

Thursday, July 06, 2006

關於 <靈山的兒女>

出版 <靈山的兒女> 的原聲 CD 是個心血來潮的構想, 在4月底的貴州之旅之前是個假設, 歸來之後仍沒有作實的決定.

直到5月10日的兩個星期中, 心目中預計的大部分歌曲大概完成, 帶著數首新作品的 demo 讓保醫生試唱後, 這個出版計劃的決定就更確實了.

決定為保醫生錄一張 CD 的原因, 是保醫生的歌唱情感的豐厚, 表現力的廣闊, 在劇場的環境只能展現保醫生的歌聲的其中一個面向, 此外, 這 CD 是希望讓觀眾能夠有一個更近的距離觸摸保醫生淳厚細膩的歌聲.

保醫生說, 要他學唱一首新歌, 比平常多十倍時間, 因為眼看不見, 每首歌都要不斷重複翻聽才能背誦. 因此, 每首歌都要先唱一個示範演唱版本, 有些歌曲還要分段讓保醫生學唱.

他說: "現在年紀大了, 記性不好. 很怕不記得歌詞".

對一個年近七十的老歌者來說, 保醫生最令人感動是那種對音樂的熱情. 跟他談音樂可以滔滔不絕, 一開口唱五六個小時對他來說是平常事. 在保家的收藏架上放滿了他的"戰利品": 大大小小的歌唱獎項. 其中更包括一份別具意義: 那就是保醫生心愛的私家咪, 是一次電台歌唱比賽冠軍的獎品.

現在, 保醫生經常應邀四出公開演唱, 最近有一次, 同台的有前 "巨人三重唱" 的麥青, 假如你願意追溯近期流行的那一股老歌熱潮, 或許也聽過這個七十年代叱吒樂壇的三人組合. 當保醫生演唱完畢後, 麥青在後台主動握著保醫生的手說: "你要好好保養那嗓子". 保醫生說這個故事時很興奮. 說到年齡, 他比麥青還要年長一歲.

"人家三十多年前已經成名了, 你其實也應該一早出唱片了"

可以看到, 當對保醫生提到出版CD的構想時, 他非常興奮. 保太這時插咀: "七十才出第一張CD". 保醫生打趣說: "只要還能唱, 有甚麼不可以?"

整個過程由創作到cd完成的過程也算簡單. 兩三次和保醫生的 jam session, 根據這幾次得到的靈感開始. CD內幾乎所有給保醫生寫的歌都是一個民歌基調的變奏.

也曾經為錄音地點的安排而煩惱, 最後決定帶著我的流動錄音器材到保醫生的家錄他的歌唱和笛子部分, 然後在我的家庭式錄音室做混音.

從這三個星期的密集式操練, 到最後一星期的錄音期. 由創作到這cd完成只花了約一個月的時間, 結果對保醫生來說, 也算是個奇蹟.

"以往都未試過咁短時間學咁多新歌, 今次真係好大壓力" 保醫生說.

這 CD 有不少粗疏之處, 有些明顯的失誤, 沒有再刻意修補, 在雕琢與自然的平衡之間, 這 CD 的製作取向偏向於後者. 希望儘量保留和補捉保醫生自然流露的情感. 在錄音過程, 除了少數歌曲因為製作技術上的問題外 (保醫生的歌唱的動態對比實在太廣), 大部分歌曲保醫生都是一take 過收錄.

雖然這CD有很多的地方色彩, 但也選擇以一個比較"外來"和 "對話"的方式出發去回應這次創作旅途的經驗. 事實上, 貴州少數民族的音樂豐腴多姿, 不易吸收, 實在沒有奢望去做甚麼"少數民族新產品", 反之, 很多創作歌曲的出發點都是西洋音樂的手法, 算是"洋為中用", 我們都只能以一個"外來者"的眼光看待這中國少數民族的文化. 在過程中, 帶給很多的反思, 原來我們這群生活在現代化城市的群體的一個小動作, 也隨時影響著這些少數民族的生活型態. 只希望藉著這個作品, 大眾能夠多加關注, 珍惜, 尊重同時多加反思少數民族的原生態生活和文化.



<歌曲簡介>
1. 貴州山歌

這是保醫生的招牌飲歌, "落葉飄到吾家"就以演唱此一曲開場, 這一次的演出保醫生也希望用這一曲出場. 樂曲短少如詩, 歌詞也美得很:

久不唱歌忘記歌 久不釣魚忘記河
好久不到這方來 這方涼水長青苔
撥開青苔喝涼水 一朵鮮花冒上來

一般貴州山歌都沒有伴奏, 這曲是保醫生先清唱, 結他伴奏是後加上去的, 意想不到有種如月琴的效果. 如前所述, 這是一種經過詮釋後的民歌形式.

2. 酒歌
這次貴州之旅接觸到較多是苗族人. 當地人喜以酒迎客, 且一喝兩碗, 苗人家家戶戶都唱酒歌, 調子迂迴曲折, 以二部合唱為主. 此曲引子部分取自貴州一處叫西江的地方的當地人所拍攝的錄像光碟, 在轉換格式的過程中這部分其實有很大的噪音問題.

3. 地層下的一點光
阿莫寄來關於貴州高地發展研究所為習水縣煤礦工人舉辦的自拍照片展覽的消息, 名叫 "地層下的光亮". 看了之後寫了這首歌曲, 旋律開始的四個音 (re-mi-do-re) 靈感來自是保醫生奏的"蘆笙舞曲".

4. 五花紅蛇
阿莫寄來從"靈山"改寫的一段文字, 加上保醫生奏的"蘆笙舞曲"為創作的基本出發. 蘆笙是苗人的主要樂器, 一般的蘆笙合奏樂隊包括不同大小的蘆笙. 最大的低音蘆笙有二三十呎高.

5. 子夜夢迴
一首純音樂, Grad 起的題, "蘆笙舞曲"的另一個變奏, 它的旋律開始與 "地層下的一點光" 相同.

6. 地黑黑
Grad 寄來了四首煤礦工人的歌謠. "地黑黑"由此靈感引渡, 詞先完成再譜曲. 這首歌的原本構想是承繼八十年代侯德健創作的 "潮州人" 和崔健的"一無所有". 這兩首作品無論曲詞的感染力在當年都十分震撼, 亦是中國搖滾樂的歷史上的不朽作品. 編曲是這種中國民歌式的旋律結合搖滾樂的配器. 第一句旋律是來自保醫生給我即興演唱的貴州民歌, 其實是 "好花紅" 的旋律變奏.很多朋友問音樂過門獨奏是甚麼樂器, 其實是"木葉". 一種貴州少數民族常用作吹奏的"樹葉". 吹奏者? 其實是從當地錄音中取樣 (sampling) 後用電腦合成的.

7. 活在山區裡
另一首純音樂, 歌名取自其中一本今次的參考書, 這是一部關於貴州小孩子的生活自白. 原本是想以玩具琴配上兒童合唱, 因為時間和條件的限制而未能成事. 最終改以一個銅管樂隊, 令人想起那種如小學生的銀樂隊, 和有些葬禮的氣氛, 也加入了 free jazz 的手法, 全首歌只有四個音不斷重複.

8. 十開門
另一首阿莫改寫"靈山"的文字,類似"五花紅蛇".鼓的部分靈感來自一個苗人舞蹈鼓樂的節奏, 是一次看她們綵排節目時聽到的, 當時就簡略記了譜, 原來的節奏要比這個複雜一點.苗族音樂不見有用撥弦樂器, 但為了突出節奏感加了結他, 加了些 EQ 後效果有點像三線.

9. 好花紅
一首很有名的布衣族民歌. 阿 Grad 聽了保醫生一位老同學於貴州的演唱錄音後很想在演出中加入這首歌. 現時一般聽到的都是一個經官方剪裁的版本, 與這個"民間"版本有很大的差距. 結尾的結他旋律也是來自這個版本. 這個新編的版本也算是全張 CD 最"劇場感"的一首.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